香港樂壇2005班生


@馮禮慈 - 2015/07/22

很多人說「香港樂壇已死」,而其「死期」是1997年,照這樣說香港樂壇已死了十八年,大概已變成了殭屍或木乃伊了。我不認為香港樂壇已死,不過就吃香程度、影響力與生意額而言,當然是比八十年代大有不如了。而九七後香港樂壇其實有起有落,不是「一直衰到貼地」的。例如2005年就是「很好的一年」,就如酒的好年份一樣。當年香港樂壇湧現大批新人,這批新人是香港樂壇的“Class of 2005”,這班「2005屆學生」大部分於今天樂壇仍是中堅分子。

他們是:側田、衛蘭、衛詩、謝安琪、方大同、張繼聰、王苑之、藍奕邦、泳兒、胡琳……等,全部在2005年出道。他們成就與際遇各異,不過都仍在樂壇唱歌和造音樂,大部分已成一線歌手/音樂人。過去十多年來,最多實力音樂人湧現的單一年非2005年莫屬。

這班「2005屆學生」一特點是大部分是創作歌手,這跟香港樂壇的「創作人與歌手分家傳統」有別。當中方大同、王苑之、藍奕邦、張繼聰、側田的作品與才華已廣被認同,是當今樂壇重要創作力量。為何2005年會出現如此豐碩的創作歌手力量呢?一個原因是香港經九七金融風暴至03沙土連串打擊,已「衰到貼地」,唱片公司不得不另闢蹊徑,於是大力發掘新人,尤其是懂作曲、編曲或填詞的歌手,以減低作曲費、編曲費和填詞費支出。物極必反,低谷反彈,03年經醞釀、製作時間後,至05年各新人相繼面世,於是就出現了香港樂壇2005這小高峰(或小陽春)了。

2005年香港樂壇舊人表現也了不起,當年有李克勤的《演奏廳》、

何韻詩《梁祝下世傳奇》、陳奕迅《U87》(有《浮誇》、《夕陽無限好》、《葡萄成熟時》哩)、盧巧音《天演論》(這堪稱歷來最佳華語十張專輯之一!)等,都是非常傑出的作品,今天聽回仍覺十分高超。

「2005屆學生」湧現之後幾年樂壇承接他們的貢獻表現不錯,2009年樂壇再有不錯成績,但接著就因各種原因每下愈況。現十年回顧,願所有音樂人與樂迷共勉。


#####

星島日報, 2015

[ #音樂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馮禮慈 Terms

Author @馮禮慈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